永泰縣坐落福建省中部,穿境而過的大樟溪和共同的高海拔落差,造就了「九山帶水一分田,十裏方圓不同天」的地域特征,也孕育出了特征鮮明的山區農業經濟。
在2200平方公裏的土地上,李果、青梅雨後春筍地紮根。作為全國重要的李果和青梅產區,永泰縣「兩果」種植歷史悠久,全縣共有李果種植面積超13萬畝、年產量約14萬噸,青梅種植面積5.9萬畝、年產量約6萬噸。得益於共同的山區氣候和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,永泰縣還盛產綠茶,全縣境內有茶園面積超萬畝;這些年量體裁衣開展起來的食用菌,也借「林」生「金」,逐漸成為當地增收致富的新引擎……這樣的多工業組合,曾是永泰縣的興農之本。然而,隨著工業經濟開展步入高質量開展的新時期,粗放型農業的壞處逐漸顯現,傳統支柱型工業首戰之地。
「過去,大部分李果被采摘下來,作為質料果送去加工,鮮果賣得少,歸納經濟效益較低。2017年今後,由於市場等歸納要素,質料果收購量有所削減,傳統特征工業開展面對挑戰。」永泰縣村莊復興開展中心村莊工業科科長張延暉的幾句話,道出了李梅工業的開展困境。
為了破局包圍,探索工業復興之路,近年來,永泰縣高位統籌謀劃,經過政策幫扶和靠前服務在實處落子,為農業主導工業「保駕護航」,打出了轉型晉級、鑄鏈強農的「組合拳」。
其間包含,製定出臺《永泰縣復興李梅工業開展若幹辦法》等政策,每年組織500萬元,支持「兩果」從粗放型種養模式,轉變為精細化種植加工模式;完善農業科技立異體系,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聯合開展產學研,為新品種引入、新技術推廣聚智聚力;開展品牌型農業,耕耘培育出「永泰芙蓉李」「永泰李幹」等一大批國家地理標誌產品;推進農旅融合孵化,經過常態化李梅文明活動和耕耘節慶活動,以旅促農,實現產旅融合互動,豐厚村莊工業業態……「這兩年,咱們還以李梅、蛋鴨工業為主導,安身丹雲鄉、葛嶺鎮、城峰鎮、蓋洋鄉等核心區,全方位推進省級現代農業工業園建造。」永泰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林景強說,省級現代農業工業園建造是優化調整縣域工業結構,提升主導工業開展水平的重要抓手。該工業園將大力推廣蛋鴨養殖、稻鴨共生、李梅賞花采摘、李梅文明展示等農旅結合項目,推進研學觀光旅行、蛋品加工、李梅精深加工等全工業鏈開展。
據統計,到現在,永泰縣省級現代農業工業園已入駐永泰縣金蛋開展有限公司、福建梅滿天下實業有限公司、福州梅百華文明旅行開展有限公司等行業龍頭企業5家,組織施行62個工業項目,總投資約2.1億元。